第一章激怒洪武大帝,一心求死 洪武八年,应天府,诏狱。 “开饭了!” 趾高气扬的典狱拿着狱棍,边走边敲着铁栅门。 闻声。 监舍里犯人争先恐后的将手里的破碗伸出,等着一天一次的‘喂食’。 跟在典狱身后狱卒,手里拎着泔水桶,对着递上来的破碗,像喂猪一样,一人一勺。 转瞬间。 一股刺鼻酸臭味弥漫着整个诏狱。 气味闻之欲呕。 走在前面的典狱,赶紧伸手捂住嘴鼻,脚步也加快了一些。 监舍里囚犯根本不在乎,一个个狼吞虎咽的将猪食样汤水,吃的干干净净。 典狱快速通过一排排监舍。 来到诏狱尽头一间监舍前,典狱朝身后拎着泔水桶的狱卒挥了挥手,示意对方退下。 然后,整了整衣冠,恭恭敬敬的上前… 监舍内。 林澈穿着囚服,手上拿着石块,在墙壁上刻着数字。 俊逸的脸上写满期盼,嘴里喃喃自语: “快了,再坚持几天,就到秋后问斩,到时候就可以回到前世。” “好想玩游戏、刷抖音,看朋友圈喔!” 没错,林澈是一名穿越者,来自二十一世纪。 前世是一名小有成就的网络写手。 半月前,林澈躺在床上绞尽脑汁构思剧情。 昏昏沉沉间,穿越了。 穿越到大明洪武朝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科举贡生身上。 参加三年一度的科举殿试。 前身在当科会试中一举夺魁。 不出意外。 这一世,林澈将成为一名大明进士,开始自己官场生涯。 然而,林澈却欲哭无泪! 熟读历史的林澈清楚,洪武朝的官有多难做!!! 史载,洪武大帝朱元璋性多疑,缺宽容,极端残暴。 杀官更是眼都不眨一下。 洪武朝四大案,数万官员脑袋落地。 凌迟处死、剥皮楦草、诛灭三族、九族…怎么狠怎么来。 想想洪武朝那些公侯勋贵、名臣武将,最后有几个落得好下场的。 现在才洪武八年,距离老朱驾崩还有二十多年。 想在残暴的洪武帝手下做官熬出头,地狱级难度! 就在林澈感到绝望时,系统开启了。 系统提示:只要激怒洪武大帝,被老朱处死,林澈就可以回到前世,过现代生活。 激怒洪武大帝,被处死? 融合前世记忆,林澈瞬间有了主意, 于是乎。 林澈在殿试策论上洋洋洒洒写下《科举取仕,误国误民疏》。 通篇言辞激烈,痛批时弊。 引得洪武大帝朱元璋勃然大怒,被当场拿下,押入诏狱,等候秋后问斩。 进入诏狱后,林澈发现史书所言不虚。 这里关押的囚犯,多是空印案和扬州舞弊案牵连的官员及其家眷。 每天都有一批批官员,经过酷刑后,被押往监牢外广场砍头。 听着外面的惨叫和求饶声。 林澈本以为自己也要吃些苦头,才能修成正果,回到现代。 哪知道自己被打入诏狱半月,像被遗忘了一样。 林澈纳闷。 史书上不都说朱元璋最恨别人揭自己的短? 对得罪自己的人,出手狠辣。 自己当着满朝文武,还有几百贡生的面,痛批科举取仕弊政。 他的行为已不是揭老朱的短,是打他的脸。 老朱这就——忍了??? 正胡思乱想,就听牢门一阵响动。 接着牢门打开,典狱站在门口恭敬道: “林先生,那位爷已经备好了酒菜,请您移步过去。” 那位爷? 是林澈在诏狱结识的一位勋贵二代。 自称叫做朱二。 据他自己说因为跟老子闹别扭,被关到诏狱反省。 到底是不是这样,林澈也懒得去问。 反正就要被砍头了,哪里还管别人家的闲事。 自己舒服就行。 还别说,结识这位朱二,还真不错。 每天陪他聊聊天,上上课,耍耍嘴皮子,就能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整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林澈翻身坐了起来,将囚服掸了掸,“带路!” “得了,您请!” 典狱弯腰做出请的姿势。 …… 与此同时。 紫禁城,乾清宫。 朱元璋头戴金冠,身穿盘领窄袖黄龙袍,神态威严坐在御案后,批阅奏折。 旁边站着穿黄明蟒袍的年轻男子。 乃当朝太子朱标。 朱元璋批着奏折,头不抬问道: “老大,兔崽子在诏狱蹲这么久,可有服软?” 听到询问,朱标犹豫了下,如实回道: “服软倒没有!” “二弟…在狱中遇到一位先生,每日在一起探讨学问。” “探讨学问?” 朱元璋诧异的停下笔,不信道: “皇宫大学堂那么多当世大儒,他不去学,反而在诏狱学起好来了。” 随即冷哼一声:“简直丢皇家的脸!” 放下奏折,看了眼一脸紧张的朱标,冷着脸问道: “你跟咱说说,他遇到的先生是谁?” “禀父皇是…贡生林澈!” 随即补充道:“就是殿试上妖言惑众的那位狂生。” 呯! 朱元璋怒不可遏站起来,一拍桌子:“秦王与这样一个狂妄不羁、藐视朝堂的狂生,呆在一起能学什么好?” 朱标赶紧垂下头,“父皇息怒。” “二弟没跟他怎么样,就是在一起吃吃饭,探讨…” 朱元璋狠狠将奏折摔在地上。 “跟你娘一样,就知道惯着他,看把兔崽子惯出什么样来?” 闻言。 朱标苦笑。 这关他这个做哥哥的什么事? 要怪就怪老爹跟二弟父子俩都太拧。 起因是老爹让二弟朱樉到秦地就藩,朱樉想跟大将军徐达出征北元余孽朵儿不花。 老爹不允。 朱樉这小子赌气跑进了诏狱。 说不让他参加北伐,他就住在诏狱不出来。 老朱差点没气死。 为了这事生了好几天闷气,继而一道圣旨降下,秦王不去就藩就一直蹲在诏狱反省。 朱樉倒也硬气,在诏狱蹲了十多天,愣是没一句软话。 朱标去劝过好几次,都无功而返。 父子俩就这么耗上了。 “父皇,我看就让二弟出征吧?” 看着朱元璋阴沉着脸,朱标小心劝道: “二弟想随大将军出征,也想为国效力,为父皇分忧啊。” “二弟在诏狱这么久了,别弄坏了身子。” “诏狱也不是啥好地方,我怕…” 朱元璋没有回答,沉思片刻:“走,去诏狱。” 说着,就要起身出宫。 “父皇,去不得!”朱标赶紧跪下劝阻。 朱元璋冷哼一声:“怎么去不得?你还怕那些犯人刺杀咱不成?” 朱标:“???” 眼看劝阻不住,朱标识趣的闭上嘴。 朱元璋走出乾清宫,吩咐贴身太监给自己和太子换上常服。 没有摆驾,父子俩直接策马出了皇宫。 第二章 老朱是暴君,却是个爱才的暴君 第三章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四章老百姓才最有发言权 第五章土地兼并乃当今第一大弊政! 第六章深夜召见重臣 第七章大将军徐达的支持 第八章李善长的小心思 第九章大家同坐在一条船,同舟共济 第十章老朱激将李善长 第十一章无孔不入的锦衣卫 第十二章诏狱吃荔枝,这待遇也是上天了 第十三章老二榆木脑袋开窍了 第十四章太子出面请赦林澈 第十五章重农抑商也是弊政? 第十六章诏狱里按跷什么体验 第十七章朱元璋微服探访诚意伯 第十八章问计刘伯温 第十九章敲山震虎淮西勋贵 第二十章李善长给老朱解梦! 第二十一章朱亮祖咆哮朝堂 第二十二章朱元璋敲打胡惟庸 第二十三章朱樉计划越狱 第二十四章太子天生就是给皇帝擦屁股的命 第二十五章淮西勋贵们的抱怨 第二十六章林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第二十七章商业与商人的辩证关系 第二十八章闭关锁国,最终使得大明走向没落 隔壁。 朱元璋听到这里,沉思了。 在他心中始终对商人都没有好印象。 他一直认为商人的存在,就是剥削百姓的一帮寄生虫。 对于大明王朝没有任何益处。 可是现在听了林澈细致分析,颇有感触。 林澈说的没错,现在的应天府比之前繁华了许多。 昨天去刘伯温府,经过南北大街,看到那里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不都是那些商人创造的吗? 自己压制商业,打击商人,百姓从中又得到了什么好处? 正如林澈所说,没有! 朝廷从中又得到了哪些好处,也没有! 那咱要制定‘重农抑商’政策,到底为了谁? 为朝廷?还是为百姓? 朱元璋从心里权衡了一番,做出否定。 “老大,都给咱记详细了,回头整理一份奏折。” “咱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朱标答应一声,举笔凝神倾听。 另一边。 朱樉终于从震惊中反应过来。 他蹭的站了起来,脚踩在椅子上,激动的望着林澈: “不妥!” “这样做肯定是不妥!” “咱回去,就让父亲给皇上写折子…” 林澈朝他摆了摆手,让他别那么激动。 “商业的作用远不止如此。” “不光是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社会进步。” “这些内容有些超纲,你听听就行。” “总之一句话,商业发展,对大明王朝百利而无一害。” 说到这里,林澈伸手准备拿酒坛,朱樉眼疾手快,急忙给林澈酒满上。 “林先生,你这么一说,我觉得商业确实很重要,可当今皇上一代英主,他怎么就没这么考虑呢!” 朱樉说着端起酒碗,与林澈碰了一个。 林澈轻轻抿了一口酒,开口说道: “当今皇上不是没考虑,而是权衡一番后,而做出的决定。” “农耕文明传承了几千年,可谓根深蒂固,对于维护统治者统治有好处。” “说到大明重农抑商,不得不说洪武朝的海禁政策!” 朱樉将碗中酒干了,疑惑的问: “先生,你说重农抑商,怎么又绕到‘海禁’上面,两者有关系吗?” 朱樉在大学堂内,宋濂那些大儒们,跟他们这些皇子们,讲解过‘海禁’政策。 海禁是朱元璋实施的最严厉的政策之一。 在朱元璋看来,海外贸易对于大明经济并没有多大益处。 作为从农民走出来的皇帝,朱元璋对农耕的重视远远大于商业,何况是海外贸易。 这种心态推动了他采取‘海禁’。 同时,为防止倭寇侵扰和张士诚、方国珍余部的滋扰,保护沿海的安全,朱元璋于洪武四年颁布‘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 又于洪武八年颁布‘禁濒海民和通海外诸国’。 不仅如此,洪武三年和七年,两次裁撤负责海上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大学堂的大儒们一向认为发展农业,才是王朝的正统。 他们给朱樉等皇子讲解时,也遵循着皇上的思路分析海禁。 就是防止倭寇滋扰,保护沿海安全。 在朱樉的理解中,‘海禁’不过是大明朝的一个战略举措而已。 与‘重农抑商’没有丝毫联系。 “伱错了,‘海禁’不仅与‘重农抑商’有关系,而且关系密切。” 林澈将碗中酒喝干,开口说道: “海禁政策,说白了就是变相的重农抑商,并且更加严苛。” “这种‘一刀切’的海禁政策,让绝大多数依靠海外贸易的海民失去了生路。” “并导致这些海民纷纷加入倭寇、海盗的行列,与政府对抗,有的逃亡海外,有的干脆搞起了走私。” “实行海禁,其实就是实行‘闭关锁国’,最终会使大明朝被边缘化,走向没落。” 一墙之隔的密室。 压抑的气氛让人毛骨悚然。 朱元璋阴沉着脸,额角青筋狂跳,手握着拳头,随时要砸在墙上。 朱标手里握着毛笔,坐在那里大气都不敢喘一声,额头豆大的汗珠,噼里啪啦往下掉。 前天,讲解土地兼并时,林澈一句‘大明危矣’! 现在,洪武朝‘海禁’政策,又是大明朝走向没落。 这小子怎么就没有一句安慰人的话呢。 想父皇在刀山血海中创立起来的大明王朝,风华正茂,怎么在这小子嘴里像是一座四处破损的房子,随时就要坍塌。 这话别说父皇听着怒火中烧,就连自己也觉得这小子是在危言耸听。 朱元璋呼哧呼哧喘着粗气。 半天才对朱标说道: “记!全都给咱记下来,朕倒要看看他还能怎么解释!” …… 对面的朱樉显然也不认可大明朝将被边缘化,走向没落。 他站起身来,看着林澈,不信的摇头道: “先生,你说的太危言耸听了。” “海禁不过是为了防止倭寇叛逆滋扰,保护海防而已。” “这个政策根本危及不到大明的根本。” “怎么可能会让大明被边缘化,走向没落。” 眼见朱樉一脸不服,林澈也没有反驳。 而是用手指在碗中沾了点酒水,在桌上画了一个简易地图。 指着地图上的大明所在位置,及其周边: “这里是我大明国,在他南面是安南、暹罗、真腊等国。” “北面是北元残余势力和女真等部落。” “东边海上是琉球、倭国和高丽。” “西北是西域诸国,在往西则是庞大的蒙古帖木儿帝国。” 林澈瞥了眼聚精会神看着地图的朱樉,继续说道: “我大明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北面是茫茫戈壁和草原,荒芜野蛮,没有什么可争夺的,只需要将北元残余和女真各部落赶的远远的,不要侵扰大明边防就行。” “西面是被沙漠戈壁阻隔的西域诸国,路途遥远,唐汉时期我中华帝国与西域诸国通商交往,有一条丝绸之路,连接两地。现在因为西域各国被帖木儿帝国控制基本断绝了丝绸之路贸易往来。” “东面是茫茫大海,琉球、倭国岛国也是贫瘠之地,不值得大明惦记。” “只有这南面的安南、暹罗、真腊等国,气候适合耕种、地广人稀,更有稻米三熟。那里江河湖泊纵横,可以提供大量的水产品。野外各种果树,能提供各种新鲜美味的水果。” “安南、暹罗、真腊等国真的很适合大明开疆拓土,只是去这些国家陆路需要经过云贵等边远之地,这里不但山高路远,还要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 “远师出征劳民伤财不说,瘴气毒虫猛兽,还会给部队带来无谓伤亡。” “如果走海路,就不一样了!” 林澈蘸着酒水在地图上画了一个箭头,直指这些国家。 “通过海路,能一举进入这些国家腹地,拿下他们!” (本章完) 第二十九章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是大明的出路 第三十章原来是皇帝好心办成了坏事 第三十一章朱樉借酒怒斥朱元璋 第三十二章朱元璋夫妇演的一出双簧 第三十三章朱樉跪求赦免林澈 第三十四章李善长支招胡惟庸 第三十五章诏狱新听客:刘伯温 第三十六章灭大明者,非女真不可! 第三十七章朱家的官儿,狗见了都摇头 第三十八章皇上最大的缺点,乃是缺容人之量 见朱樉一脸懵逼。 林澈倒了碗酒,自顾自喝了口,这才接着说道: “不仅不怨恨,我甚至还很欣赏当今皇上。” “纵观中华历史四百多位皇帝,洪武帝的功绩绝对名列前茅,可媲美秦皇汉武,堪称千古一帝!” 嘶—— 林澈说到这里,不论是朱樉,还是一墙之隔的朱元璋三人无不感到热血沸腾。 千古一帝! 如此高的历史评价,就连朱元璋本人都觉得有些过了。 想他布衣之身打下大明江山,虽功高盖世,可比较秦皇汉武,尚且觉得略逊一筹。 没想到林澈把自己与历史上最高地位的两位帝王相媲美。 朱元璋又惊又喜,坐在椅上的身子不自觉前倾,想听他下一步对自己的评价。 “咳咳,林先生,我咋觉得你前后有些矛盾呢!” 朱樉被林澈这句话给呛着,清了清嗓子: “您刚才不还说,朱家的官儿,连狗…咳咳,那啥?” “欣赏归欣赏,嫌弃归嫌弃,两者没矛盾啊!” 林澈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解释道: “当今皇上得位之正,千古帝王中独一份。” “开局一个碗,九死一生,创建大明王朝,历史上可曾有第二位?” “不曾!” 朱樉充满自豪回道。 “那不就完了!” 林澈随即肃然道: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将汉人从鞑子的铁蹄下,拯救出来。” “别的不说,单单这份功绩,足以流芳千古!” “想那蒙元鞑子将咱汉人当成第四等人,汉人活的连牲口都不如,没有洪武帝逆天改命,想我华夏大地,或许最后连汉人都没有了。” 朱樉听了精神为之一震,随即追问: “先生说当今皇上为千古一帝,却不愿做他的臣子,难道皇上除了推翻鞑子政权,解放了汉人,其他方面做的都不好?” 林澈端起酒盏,看着一脸疑惑的朱樉,淡淡道: “也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洪武帝自登基以来,勤俭节约、勤政爱民、惩治贪腐,不失为一名明君。” “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设立大诰,让老百姓能直达天听;颁布养老政策,建立养济院;为无房百姓提供住房;为家贫无葬地者建立漏泽园…” “这一系列惠民政策,都实实在在让老百姓受益。” “如此种种,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呃…” 面对林澈列出的一桩桩政绩,朱樉露出尴尬神色。 作为一名皇子,父皇做出如此多的历史功绩,自己这个做儿子的居然很多都不知道。 看来自己对父皇还是缺少了解啊! 想想自己因为出藩而与父皇闹别扭,突然感觉暗自惭愧! 自己有什么资格跟一代大帝的父皇讲条件,提要求?! …… 隔壁密室。 朱元璋听到这话,不自觉站了起来,身子挺得笔直。 意气风发,自豪满满。 作为皇上,他听过太多阿谀奉承的话,那都是当着他这位皇帝的面奉承。 像刚才林澈的一番赞美,是他偷听来的,这些话都出自对方的肺腑,感觉完全不同。 同时,朱元璋想不明白。 明明林澈对自己的评价如此之高,却为何对入朝为官丝毫不感兴趣? 为咱效力,为百姓谋福祉,难道不好吗? 就在朱元璋疑惑之际,对面的朱樉提出了同样疑问。 “林先生,那您为什么不愿为皇上效力?” 面对朱樉的疑问,林澈摇了摇头: “我刚才所说的都是皇上的优点,下面我给你再说说这位皇上的缺点!” “缺点?” 朱樉一愣。 林澈接口说道: “不错,这位皇上优点很多,但缺点同样不少。” “其中最大,最致命的缺点就是缺少容人之量!” 此言一出,朱元璋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 “刚才还‘千古一帝’现在就变成了‘缺少容人之量’” 这落差有点大啊! 悄悄看了眼身旁的刘伯温,见他双目微闭,凝神倾听,看不出脸上表情。 朱元璋强忍心中不快继续听下去。 “当今皇上打下大明江山,封赏那么多公侯伯爵,王公大臣,怎么就缺少了容人之量?” “如果皇上缺少容人之量,岂不成了陈友谅、张士诚之流,又岂能成就如今的霸业。” 朱樉不服气的提出质疑。 “我说的这个量,乃是他登上大宝后,对朝臣的容忍度!” “伱爹是当朝的勋贵,你回去问问你爹,在当今皇上手下做事,是不是胆战心惊?是不是时刻担心自己做错什么,性命不保?” “你再看看诏狱里关了多少空印案、扬州舞弊案的官员、家眷?这里面又有多少是被冤枉的?” “皇上借着惩治贪腐的名号,将涉及两案上万官员缉拿连坐。” “又有多少官员的家庭因此而破裂?!” “伴君如伴虎你总听说过吧?跟着这位皇上就是这种感觉!” “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我是不愿意过,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给上一刀,来的痛快!” 林澈眼睛明亮的看着朱樉,回答道。 朱樉听到这里,疑惑了。 朝堂上的事情他不是很清楚,不过对他爹的性格还算了解。 他爹那个人,确实不大度。 动不动就翻旧账,十几年前的小事,他都能翻出来,给你说个一二三来。 但碍于在皇宫里吃了苦头,朱樉这次学乖了,没敢情绪激动嗨起来。 朱樉喝了口酒,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 “林先生,你可能误会皇上了,他也就对那些贪官污吏下手狠些,没先生说的那么残暴。” “我随父亲见过两次皇上,挺慈眉善目的。” 林澈见朱樉犹在狡辩,也不废话,直接开口: “既然你提到惩治贪官污吏,那咱们就接着昨天所说,来谈谈洪武朝第三大弊政:惩治贪腐。” 另一边朱元璋闻言精神一振,他示意朱标做好记录。 朱标坐在条桌前,早就将笔墨纸砚准备妥当,随时准备记录。 刘伯温听到这话,也是忍不住睁开眼睛。 他也想听听,此子如何评论他们几位重臣与皇上一起拟定的这项国策。 这边,林澈喝了口酒,润了润嗓子,开口道: “当今皇上惩治贪腐的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惩贪亲廉,维护百姓的利益,出发点并没有错。” “雷厉风行的惩治贪腐,也确实震慑了一批贪官,让他们的行为有些收敛。” “可是皇上的手段过于极端残暴,反腐的范围无节制扩大,反而将一项好的政策,硬生生弄成一项天怒人怨的弊政!” 天怒人怨? 朱元璋听到这里,顿时不平静了。 他惩治贪腐的对象都是大奸大恶之徒,难道对这样的人还要有仁慈之心吗? “此子之言岂有此理!” (本章完) 第三十九章林澈还原空印案真相 第四十章朱元璋:咱错了,错的很彻底! 第四十一章刘伯温对林澈的未来规划 第四十二章朱元璋决心收复辽东 第四十三章朱标:从我做起,践行节俭之风 第四十四章丞相胡惟庸的不寻常举动 第四十五章胡惟庸以退为进,捧杀林澈 第四十六章徐妙云歪打正着,帮了徐达 第四十七章大丈夫当以杀敌报国为己任! 第四十八章除了孔圣人,还有王圣人? 第四十九章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第五十章绝境只是心境,答案自在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