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玉玺在手,天下我有? 【“欲问明公借精兵数千,渡江救母。” ...... “现有亡父留下传国玉玺,欲献予明公。” ...... “明公请看!”】 回忆如浮光掠影,恍惚若梦间,前世毕业后宦海沉浮多年,终入中央却中道崩殂的光景犹在眼前,今生四世三公、豪门贵胄的记忆亦泛上心头。 好半晌,他终于从两个世界的交叠错位中清醒,怔怔望着手中传国玉玺,茫然出神。 我...是袁术? 现在是公元195年,兴平二年。 这一年,汉献帝出逃长安。 这一年,曹操打败了吕布,得封兖州牧,而吕布投奔了领徐州牧的刘备。 这一年,袁绍借为刘虞报仇之名,大败公孙瓒于幽州,将他逼入了易京。 这是汉末纷乱,群雄并起的一年! 同样也是在这一年,孙策献玺借兵,摆脱了袁术的控制,自此步入了他威震江东的霸业。 等等...孙策献玉玺,威震江东? 回忆着上辈子研究的三国历史,结合先前袁术的记忆,似乎这件事才刚发生? 他此刻哪还顾得上其他? 快!孙策到哪了?快追! ...... 寿春城外。 见孙策领着三千步军、马五百匹出来,程普、黄盖等人俱是大喜,赶忙迎上。 “大事成矣!” 孙策也面露喜色,“那袁术见了玉玺,神思恍惚,哪还在乎其他? 如今借来这兵马,脱困于人下,正当英雄用武之时,诸君随我共图大业!” 程普、黄盖之流,本是孙坚手下老人,如今得见少将军终脱樊笼,哪有不肯的? “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然而恰在这欢畅大喜之时,只听得马蹄声踏破,远处烟尘滚滚,数千轻骑如奔雷之势,急急追来。 打近一瞧,那领头之人,不是袁术,又是何人? 这一刻,孙策笑容凝固在脸上,面色煞白! “伯符,你在紧张什么?” 袁术拍马驻足,居高临下俯视着他,意味深长。 “明公何来?” 见袁术来势汹汹,孙策心下不安,故作镇定。 “莫不是舍不得些许兵马,要出尔反尔?” “伯符竟这般以小人之心想我?” 袁术眸光失望,作痛心疾首状。 “你所言借兵救母之事,我思虑再三,总觉不妥。” 孙策心下一惊! 难道我假借救母之名,实图大业的谋划,被他识破了? “仅凭区区三千人马,又要如何从扬州刺史刘繇手中救回你母亲、家小? 万一救人不成,反倒失陷了伯符,岂不是要让我折损一员爱将?” 什么! 真是打死孙策也想不到,袁术兴冲冲带了几千骑兵赶来追他,居然不是怀疑他,而是在担心他? 尽管心中颇为古怪,但他还是语气坚决。 “谢明公厚爱。 然母亲有难,策为人子,不得不救,虽兵微将少,无惧矣。 明公不必再劝,纵敌众我寡,吾往矣。” “伯符,误会了。” 袁术眯着眼打量眼前浓眉大眼的孙策,演?接着演!救母?我信你个鬼! 心中冷笑,面上他却故作关切。 “伯符救母,天经地义,我又岂会拦你? 不过区区三千人,如杯水车薪,难成大事。” 话语虽轻,却如一道惊雷响彻孙策心头,惊得他不寒而栗。 “是以,我跟你一起去。 我将起五万大军,一战平定刘繇,助伯符救出母亲、家小,可好?” 好? 你可太好了! 孙策一时间有些咬牙,但又不知怎么拒绝。 你说你要借兵救母? 现在好了,咱也别扯什么借不借兵了,我直接发兵五万,帮你救回母亲。 我袁公路,古道热肠,最是见不得这种母子分离的人间惨剧。 可他这番话一出,孙策就坐蜡了。 他又不是真要救母,本来就是假借这个名义,好脱离袁术的掌控。 现在袁术直接带上五万大军,跟着一道过去,那他还怎么鸟上青天,鱼入大海,实现心中大业呢? “伯符,怎么不说话? 有我亲自领兵助你救母,伯符难道不欣喜吗?” 见袁术发问,看着他身侧明晃晃的数千骑兵,再看自己这边,仅有的三千人马还是刚跟袁术借的,真打起来,又有几个会听从号令呢? 双拳已然握紧,指甲都在手心沁出血来,这一刻,孙策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终归化作心底一声长叹。 “明公大恩!” 他行礼下拜,一字一顿。 “策!铭感五内,至死不忘!” “伯符,快快请起,你我之间又何需多礼? 当年你父孙坚追随我时,就屡立战功,如今他不在了,剩了你们母子托庇于我,我自然要替他好~生照顾。” 说着,袁术又命随行跟来的纪灵,整合人马,打道回城。 孙策的三千步军,本就是刚从纪灵那借调的,此时老上司有命,又有袁术这个主公当面,哪还有不肯的? 见孙策目睹此景,脸色越发难看,袁术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 “我知伯符忧心母亲,拳拳人子之心,令我动容。 但且放心,五万大军整备五天,即刻起程,剑指曲阿,不破不还。” 孙策一时间,也分不清袁术到底是虚情,还是假意,只得勉强挤出感激之色。 “多谢明公。 只是策实在忧思母亲无暇他顾,这便也先回去休整,还望明公见谅。” “如此也好,今夜还请伯符来我府上一叙,关于你所献之物,还有要事与你相商。” 玉玺? 孙策不知袁术用意,但寄人篱下,不得不从,他抱拳一礼,领命而去。 短短半日之间,从大喜到大悲,他孙策才出樊笼,又入樊笼。 父亲的遗志,族人的期许,心中的野望,未来的道路,又在哪里? ...... 望着孙策稍显落寞的背影,袁术面无表情,眸光深沉。 可算没把这位小霸王放虎归山,否则若果真让他占据江东,一举坐大,日后别说跟中原诸侯争霸天下,自己光后方恐怕就永无宁日。 不过仅仅是帮着救母,可远远不够,伯符啊伯符,你既献上传国玉玺,我又怎么能不“厚待”于你呢? 暂时解决了孙策自立这件最为紧迫之事,袁术也是心下稍松,他望着不远处高大的城池,看着上面笔走龙蛇的”寿春”二字,不由思绪纷飞。 寿春城! 淮南伪帝:袁术。 也好,既来之,则安之。 现在还是兴平二年正月,记忆里公元195年将要发生的一切都还未开始,他还来得及。 既然成了袁术,自当要试试这汉末风云,群雄争霸,哪怕是非成败转头空,也不枉浪花淘尽英雄! “诸军听令,回城!” 他策马扬鞭,马踏山河! 试问天下谁敌手? 曹刘! ...... 第二章 再传谣言,朕杀了你 第三章 大丈夫,当如是 第四章 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第五章 幼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第六章 庄子云:鸱得腐鼠,仰而视之曰:“吓!” 第七章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第八章 纪灵!安敢辱我? 第九章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第十章 公瑾何来迟也 第十一章 今得公瑾,大事成矣 第十二章 谁能当之?我能当之! 第十三章 主公别解释了,我信!我真信了! 第十四章 子义,术,恭候多时 第十五章 人都是要死的 第十六章 《论语》有云:君子不重则不威 第十七章 伯言,我甚爱之 第十八章 义父在上,策有一计 第十九章 蒋钦、周泰! 第二十章 左许褚,右周泰,伯符在中间 第二十一章 吴夫人 第二十二章 人人都曾是鸿鹄,人人都将为燕雀 第二十三章 兼并天下是为社稷主! 第二十四章 臣,请迁都洛阳! 第二十五章 袁公者,大汉忠良也! 第二十六章 朕才是皇帝,朕才是天! 第二十七章 此天子诏也! 第二十八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 诛心之言,逊请杀之! 袁术眼眸微眯,意味深长,从陆逊今日陪自家便宜儿子来赴宴,便已能看出陆家立场。 不过,他说的也在理,先不提奉迎天子的主观意愿,单就实际操作上,这件事就困难重重。 若是早来几年南阳还在,从南阳、到汝南、至九江郡的寿春,这一路畅通无阻,可直抵洛阳! 可如今南阳丢了,豫州除了汝南外,其余周边的颍川郡、陈郡、梁国也都在曹操的势力范围。 豫州最后一个郡沛国,形式则更为复杂,谯县附近归属曹操;沛县即是小沛,如今被刘备暂予吕布屯兵;而蕲县周边又是自家所属,处于三方争夺要冲。 这也是袁术此前敢带三千骑赴谯县把许褚接来的原因,毕竟地处边境,且经常爆发小规模冲突。 然今奉迎天子可是不同,失了南阳这座桥头堡,他一整个就被刘表、曹操、刘备关在南方。 袁一、袁三他们十八骑能抵长安,还是人数太少,又打着押送刘繇入京问罪的名义,性质类似于他袁术派往长安的使节,因此诸侯才放他们通行。 可袁术若想横穿诸侯之地以奉迎天子,人带少了太危险,一旦泄露行踪,必遭大军围杀。 而要多带人马,那明晃晃的大军压境,估计只能一路攻城略地打过去,可要能杀穿天下诸侯,谁还去奉迎天子? 可别指望着打出奉迎天子,匡扶汉室的旗帜,诸侯就不敢打你。 没见李傕捧着天子斥郭汜为反贼,郭汜不也还天天打他吗?不就为了抢夺天子。 这年头,天子谁抢到,谁就是保驾勤王。 其实说被如此堵在外边,于洛阳鞭长莫及的也不只是袁术,隔壁那位难兄难弟大耳贼,也被曹操、袁绍堵死了洛阳之路。 否则,再过几个月,历史上天子饿的没饭吃,满世界发天子诏要饭...请诸侯进京勤王的时候,原身袁术是没想去; 刘表则莫名被天子刚封的骠骑将军张济揍了,忙着打仗,没功夫去; 袁绍他还搁那犹豫呢,曹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把天子接去许都,等袁绍反应过来再要争抢,已来不及。 可刘备一心匡扶汉室,得知天子近况,岂有不救之理?他没去救,真就是徐州也被堵着,其有心也无力。 ...... 回忆这段历史时期各方局势,袁术轻抿一口解酒蜜水,眸中锋芒潜藏。 诸侯心思,谙熟于心,这天下群雄,可不为我所用? ...... 在他思虑之间,殿中氛围也因这缄默愈发压抑。 见袁术默然于主位,也不理会自己,只一心喝着蜜水,那副喜怒无形,积威难测,让陆逊心底一沉。 被看穿了? 可自己分析的都是实情,即便老师有所察觉,也该对周瑜心生警惕,从而顺水推舟,予以打压。 周公瑾与孙策休戚与共,只要老师在日常间多表露几分对他们的不喜,令孙策在众人眼中失去了老师那句【幼子多疾,汝当勉励之】对他的偏爱。 那么袁耀不死,孙策又没了老师看重,他区区一个义子,凭什么跟嫡子争锋? 等他护持袁耀再长大些,作为心头之患的义子孙策,必死无疑。 陆家血仇,为时未晚也! ...... 也就在这袁术沉默,陆逊静候,群臣噤声之际,周瑜似对陆逊所谓【诛心之语】置若罔闻。 只见他丰雅超群,朗声而笑,曰: “伯言所说,我岂不知? 此去洛阳奉迎天子,沿途诸侯窥伺,凶险莫测,袁公当神器之重,岂可立于危墙,以身犯险? 然,天子群臣、朝廷中枢就在洛阳,天予不取,必为他人所趁耳! 昔高祖东伐洛阳,为义帝之死而缟素天下,则诸侯归心。 自天子受辱于国贼,袁公会盟讨董,常以保驾勤王为念,盖因关中乱局,诸侯征伐,未能救天子于危难,扶社稷之将倾耳。 今得蒙诏令,虽不能至,亦当分遣将帅,冒险入洛,身处于外,而心无不在汉室,乃袁公匡扶天下之素志也 若不奉迎天子,安能扶社稷,挽天倾?他日天子落难于曹操、袁绍之流,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处处受制于人,悔之晚矣!” 此话一出,陆逊心中警兆大生,暗道不好,这简直是强盗逻辑,他周公瑾居然在威胁逼迫,强行要救天子? 依周瑜所说,现在不是想不想救天子,也不是能不能救天子,而是不得不救天子! 你不救,便有他人救,届时他人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诸侯从是不从? 从,则受制于人,不从,即为反贼! 而若救天子,便如高祖为义帝发丧,不管能不能救成,做出这个表态,也能令天下归心。 可此去洛阳,艰难险阻,生死未卜,老师定然不能亲往,而能代表他奉迎天子之人,袁耀年方六岁,必不可能。 如此,也唯有...... 果然,周瑜意气风发,以目示孙策,曰: “伯符,还不为袁公分忧!” 事发突然,孙策明显愣了一下,但他和周瑜多年默契,很快反应过来,即刻挺身上前,长拜不起。 “若有难处,策,愿为义父分忧。” 情知时机已至,天高海阔,当孤注一掷,孙策虽然长拜,却锋芒毕露,慷慨壮烈! “只需三千人马,虽诸侯难越,吾往矣! 此行必奉迎天子,以归寿春,纵然事败,虽马革裹尸,亦保天子无虞,绝不使国朝社稷,落入他人之手。” 他单膝下跪,再拜曰: “为图义父之志,愿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这一刻,纵使是陆逊涵养,也被周瑜、孙策这套不要脸、不要命的配合气的想骂人。 这玩意根本不跟他辩论计策的可行性,或者具体如何施行,直接把计策打成不管能不能行,反正必须要做! 这不耍无赖吗? 接着又论述这件事很危险,虽然你不能去,但可以派个能代表你的人去。 可奉迎天子此等大事,若袁术不能亲往,除了孙策这个义子,谁又有分量代表他呢? 光天化日,众目睽睽,孙伯符,你居然仗着老师偏爱看重,纵容周公瑾在此威胁逼迫,以图谋私利? 贼子!安敢! 我陆伯言,岂能坐视你等诱骗老师乎? ...... 第二十九章 传檄天下,匡扶汉室 第三十章 天下群雄豺狼耳,衮衮诸公蝇营也 第三十一章 袁公路大汉之忠良,正得发邪 第三十二章 玄德公,尚织席否? 第三十三章 诸卿所言甚是,然今当何为呢? 第三十四章 良辰美人花烛,佳人洞房等你 第三十五章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第三十六章 我等了整整三个月,曹孟德你终是奉迎天子 第三十七章 那年时日无多,我一人比天下群贤 第三十八章 破诸侯联军,如反掌耳 第三十九章 雷簿、陈兰:我等“忠义之士”,必为主公除贼 第四十章 雷簿、陈兰,果真“名将” 第四十一章 袁氏公子,缟素而来 第四十二章 雷簿、陈兰?又是你们! 第四十三章 此必上天助我破曹之人 第四十四章 辅至尊以兴汉室 第四十五章 奉先,何故变心? 第四十六章 乱世天下,强者为尊 第四十七章 曹豹:吾婿奉先何在? 第四十八章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二合一章节4500) 第四十九章 蒋干:袁营太可怕,我要回曹营 第五十章 蒋干:雷簿、陈兰?我当说之!